搬來新城市半年,一直以為如果想要看到豐富的典藏與策展只有在舊金山市那些著名的博物館才有機會。不過日前,連續幾位同事跟我推薦了San Jose Museum of Art,她們說那是一間小而美的博物館,現代藝術作品的館藏也很精彩,其中一位同事以前還在那裡當志工。約了幾位好友同行,我們在週五的晚上一起進入聖荷西美術館小卻典雅的廳堂,享受視覺與聽覺的美感經驗。 從今年年中到明年,博物館裡有幾個小巧精緻的展覽,包括把時間的本質與流逝具象化的 A Point Stretched: Views on Time,還有幾個藝術家特展,像是 Sky Hopinka: Seeing and Seen 及 Kelly Akashi: Formations。 Sky Hopinka 是位來自華盛頓州的原住民視覺藝術家及電影製作人,在這次的展出裡他分享了幾幅他的攝影作品,虛實的影像堆疊上雋刻著1969年原住民社群佔領舊金山灣內阿爾卡特拉斯島(Alcatraz Island)…
看展的下午 x 史丹佛坎特藝術中心
上一次看展覽,是去年十二月的事情。秋冬之際,回台灣休息一個月,易嫺邀我一起去了展在北師美術館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2021年正逢台灣文化協會創立滿一百週年,而「光」這個展爬梳的正是日治時期由文協所引領的台灣藝術與精神樣貌。
「當女同不好嗎?為什麼要當異男啊」:作為一個跨性別者的兩難
文|張依婷
女人迷 Womany 2019/09/05
「跨性別」,無論是作為一個抽象概念、自我認同、生理特徵,都挑戰著我們對於性(sex)、性別(gender)與性向(sexuality)的認識。今年通過同婚法案的台灣,對於同志與同性戀等概念已不如以往陌生。但是,我們對於跨性別夠理解了嗎?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帶著房思琪故事,我們才能真切活著
文|張依婷
女人迷 Womany 2019/05/28
唯有在理解到我們任何人都有可能錯讀文學,成為思想畸形的加害者、性暴力的被害者、倖存者,我們才以可能能更用心活著。並且如同奕含曾說的:對他人的苦痛有更多的想像力。
在美台灣老師:政治歸政治?無法與政治拆分的日常
文|張依婷
女人迷 Womany 2019/03/9
C 問我下課後能不能講中文,我說:「可以啊,只是我通常不喜歡跟學生講中文,因為怕被佔便宜,也擔心遇到對台灣身認分同反感的中國學生。」她說:「但其實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講到政治或國籍啊。」
並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講到政治,但政治卻緊密連結著我們日常生活。我無法說 C 說的是錯的,卻也無法完全認同。
我在賓州,談台灣平權公投:暫無解答,而我們不必放棄
文|張依婷
女人迷 Womany 2019/01/07
在美國的大學談台灣平權公投,從外國學生的問答間探究台灣殖民政權與性別平權的關係,儘管無解,但是我們不能放棄持續探究。